散文:邂逅杨振宁(骊山)

骊山
来源:西部文化网

我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有过一次邂逅,虽然过了许多年,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,使我难以忘怀。

记得那是二零零六年七月的一天,我在香港中华晨报任职时,受陕北榆林一位企业家邀请,同新华社陕西分社一位记者、一位律师朋友一道赴青海省作新闻调查。从西安出发时正值三伏暑期,酷热难耐,在西安开往西宁的火车上熬了一夜,次日凌晨到达西宁站。下了车,一股凉爽之风迎面扑来,使人感到无比的惬意。我们在西宁站稍作休息,又买了去格尔木的车票,那里是我们要去采访的目的地。

开车时间到了,旅客们扶老携幼,带着大包小包拥向进站口,就在此时,候车站台一阵躁动,只见从站台上走来了一队荷枪实弹的解放军官兵,迅速分开人群,解放军军乐队和少先队员鼓号手整体排队,鱼贯而入,后又分列两排,紧接着有青海省党政军要员簇拥着一位老人,款款走来,气氛既热烈又肃穆。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,纷纷驻足观望。凭着记者职业的敏感性,我断定肯定有重大事情,有重要人物到访!我带上照相机,冲出人群,向警卫员亮了记者证,被允许近前拍摄采访。只见人群中间竟然走来的是我心慕已久,赫赫有名的杨振宁先生,紧跟在他身边的是新婚不久的爱妻翁帆女士!我欣喜不已,举起相机就是一阵狂拍!但令人遗憾的是,这些人步行匆忙,记者难以抢到好的位置,拍出满意的作品,令我懊悔不已!我向近旁的警卫员询问,才知道这是为杨振宁到格尔木讲学之行举办的欢送仪式!因为他的身份特殊,才有如此高的欢送仪式!

列车要开了,乘客纷纷上车就坐,我向同行朋友讲述了刚才的经历,他们也感到既惊喜又惋惜!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差点让我惊掉下巴!原来杨振宁与我们坐在同一个车厢!而且他们夫妇坐的软卧包厢与我们的坐位仅隔一个包厢!真是一种巧合!不由心中暗作盘算,产生了采访杨老师的想法!

我调好相机,平复了一下心情,向杨振宁包厢走去,这时才发现我们这节车厢两端入口处有警卫人员严密防守,不准任何人靠近,诺大的一节车厢,只有我的两位朋友和杨振宁夫妇二人!

这时只见翁帆扶着杨振宁,走到过道,飞驰的列车颠簸得很厉害,杨振宁一手抓着扶手,一手拿着一个袖珍望远镜向窗外观望。见我走近,主动与我打招呼,我忙向他出示记者,亮明身份,他慈祥的笑着询问了我的工作情况说:"你们作记者的责任重大,也很辛苦,不容易……"。他望着窗外的远山、戈壁滩,深情地说:"祖国的山山水水就是一幅幅壮美的山水画,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有盐湖、煤矿等宝藏,等以后我们国家强大了,把这些宝藏开发出来该多好。"杨先生不愧是学者,又很健谈,他说的每句话都带有深厚的家国情怀!今日有幸聆听了大师的一番教诲,真是三生有幸,受益匪浅!我抓住时机拍了几张照片,看到他有点累了,与之道别!新华社的朋友看我与杨振宁老师相谈甚欢,非要我为他拍张与杨振宁的合影,我满足了他的请求,后来他把这张照片放大后挂在家里,作为永久的纪念!

列车飞驰,隆隆向前,人们都进入梦乡,一夜无话。

次日早上八九点钟,列车抵达格尔木站,我向窗外张望,站台上早已站满了欢迎的人群,昨天热烈欢送的一幕又出现了,我抓起相机,车刚一停稳,就第一个冲向站台,寻找最佳拍摄机位,唯恐又漏掉那个镜头!由于这次有了准备,抓拍了几张较为满意的照片,其中有《讲学归来》这幅照片,表现的是杨振宁夫妇走下列车,少先队员为之献花的瞬间,很有学者、大师风范。


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讲学归来.jpg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讲学归来

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勋艺术家 骊山 摄


后来这张照片成为我的最爱,曾在我的摄影展与观众见面,二零二二年三月,该幅作品入编《骊山摄影作品集》,相信将会有更多的读者一睹杨振宁先生的尊容!

此回忆短文在我心中酝酿了许久,今天一吐为快,了却了我的心愿!在此仅向杨振宁大师表示尊崇之情,衷心祝愿杨老前辈健康长寿!


骊山先生简介》》》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